新闻资讯
专题报道
发布日期: 2025-05-13 00:00合肥铸锻厂
高山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91年9月参加工作,现任V法事业部熔浇班班长、首席技师。参加工作30余年,先后荣获“全国模范班组长”“中国铸造大工匠”、省五一劳动奖章、安徽工匠等20多项荣誉。他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企业新厂建设、技术创新紧密相连,在一线岗位上以实干和钻研践行着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一、三度冲锋:新厂筹建的“先行者”
高山是企业发展的“先行兵”,每次新厂筹建、新车间投产,他都是第一批“拓荒者”。1998年,工厂新建消失模车间,他主动请缨,参与初期调试;2007年9月,合肥新工厂投产,他再次带队入驻,为熔浇工序平稳运行奠定基础。
2023年11月,高山临危受命领衔奔赴六安新工厂。面对设备调试、人员短缺的双重压力,他连续36小时坚守岗位,在筑炉烧结与浇注工序间连班转,累了就在车间板凳上小憩片刻。12月28日,新工厂第一炉铁水顺利出炉,标志着V法生产在六安的成功落地。2024年3-4月,两条中小V自动线相继投产,填补国内空白,前期试运行期间出现了不少铸件单边缩孔问题,他积极现场跟踪,收集分析各种数据,最终制订浇注工艺与造型推箱时间措施,解决这一关键问题,确保铸件产品质量,保证生产有序进行。
二、管理精进:效能提升的“探路人”
六安工厂投产后,针对浇冒口回收不及时导致的库存积压问题,高山牵头制定相应的工艺措施方法。从2024年5月起,浇冒口实现“日产日清”,每月盘活流动资金近300万元,彻底解决了多年以来资源浪费与库存占压问题。
针对六安工厂电费计费方式,他与设备部门协同制定"峰谷错峰生产方案",通过夜间低电价时段集中开炉,全年降低用电成本近100万元。
在原料配比上,他尝试加大非标生铁的使用 ,仅此一项降成本150万元。包内加生铁比例从4%提升至6%,经过20余炉次的成分检测和机械性能试验,确认达标后推广,降低生产成本。2025年1-3月熔炼单耗稳定在492-495度/吨,较之前下降2%,节能效果明显,第一季度降耗40万度电。
三、薪火相传:技艺传承的“大师傅”
六安工厂投产时,不少新员工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和社会招聘的新手。高山深知,人才短缺是制约生产的最大瓶颈,他亲自编写的“电炉熔炼专业技能知识手册”,推行“强化训练+岗位实战”模式,将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。在他的严格训练下,多数新员工迅速达到了独立顶岗的要求。2024年,班组顺利完成年度10.8万吨浇注任务 ,按照厂部要求做到投产及达产。
除了技能培训,他更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,严格落实“班前5分钟安全交底”制度,每天开工前必讲设备隐患和操作规范,全年实现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。
在带徒传艺上,他毫无保留,将35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悉心传授。2024年,他的徒弟张志波在第二届安徽省铸造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,并申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。还有多名徒弟获“安徽省劳动先进个人”“安徽省金牌职工”等称号。截至目前,他带教的徒弟中,4人获技师称号,16人获高级工称号,另有46人获得其他等级的技术证书,成为企业熔炼技术骨干的“推手”。
四、创新求索:技能高地的“领航员”
作为“高山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”带头人,他始终相信“创新来自一线”。2025年,工作室将全面完成升级改造,实现分控管理,努力打造成为同行业标杆和华东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平台。他主导的多项技术创新项目,直接解决生产难题:通过优化V法浇注工艺,提升铸件表面质量;改进电炉抓渣设备,降低操作安全风险;探索“高温低浇”工艺,降低电炉熔炼单耗;优化筑炉工艺,提高炉衬寿命……这些创新成果,既来自他对现场问题的敏锐观察,也源于他35年如一日的勤学善思。
工作室成立以来,累计获得400余项技术成果、10余项专利,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“发动机”。
生产一线“传帮带”
熔炼现场
设备创新